返鄉之旅_台南孔廟文化園區

  20070218,農曆大年初一,回到台南的第二天,我們來到台南孔廟文化園區散步。

  台南孔廟文化園區是以以三百四十年的「全台首學」孔廟為「文化都心」的園區,孔廟旁忠義國小是目前台南市唯一沒有圍牆的小學,雲海認為,可能是因為要與孔廟景觀相結合而拆掉圍牆吧,因為雲海國中所就讀的學校也就位於忠義國小對面的建興國中。

  雲海近二十歲時離開台南,北上讀書,退伍後因在台北工作而定居,戶籍早已遷往台北縣,只是在雲海的心裡頭,仍較喜歡以台南人自居,散步於孔廟文化園區也算是尋找舊時回憶吧。

  將車停放在府前路與忠義路間的體育館地下停車場後,沿著友愛街,經忠義國小即可來到台南孔廟。

↓友愛街上的中區圖書館。


 

 

 
  大成坊是孔子廟中三處以「大成」為命名的空間之一,分東西兩座。大成的稱呼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也」。意思是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學問並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所以是集大成的學者,也因而以大成為建築命名最能彰顯孔子廟之特質。 東大成坊為全台首學台南市孔子廟目前的總入口,如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台廈道陳璸修建時;西大成坊則是清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巡台御史楊開鼎時才興建,二者均曾多次整建。(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進入台南孔廟

 

↓三個老外在孔廟演出,哼唱著自行創作歌曲。

  明倫堂為儒學講堂最常用的名稱,全台首學台南市孔子廟亦不例外。明倫為瞭解宗法制度概念下的人際關係與儒學對社會的認知。宗法制度是將建構早期社會的家庭血緣關係進一步制度化與神聖化,主要包括「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四個人際的關係。孔子以為社會的構成主要包括社會的秩序性與社會的親和性兩個因素,而社會的秩序性必須建立在尊尊、長長等血緣的自然差別上,並以親親這種親子之愛作為社會親和的動力。親親為「仁」,具有秩序及親和的社會就是一種「禮」的表現。因此,明倫正是儒學的基礎,儒學體系的學校講堂也因而以明倫作為主要的名稱。全台首學台南市孔子廟依循左學右廟之制,設明倫堂於廟主體之東。(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明倫堂建築為3開間,前有軒亭,廊下兩側有月門,明淨的格扇門區隔出內外空間,也營造出一份特殊沉靜深幽的氣息。廊前壁堵繪有4幅寫意水墨花鳥,散發濃厚的文人畫風,是台南彩繪名家陳壽彝的作品,可惜已嚴重剝落,難窺全貌。堂內則陳列仿刻趙孟頫所書大學章句之巨幅隔屏,以及數通古碑,包括﹕刻著昔日校規條文的「臥碑」、呈現出清代府學規模的「府學建築圖碑」等。

 

 
  孔子廟在位於大成門與已經不存在之檽星門間的圍牆上,有兩個小門作為平常通行之用,朝東的稱為「禮門」,朝西的稱為「義路」;其以禮義為名,表示請求孔子之道,必須遵循禮義。孔子廟並以「大成」殿為中心,學生必須經過「禮」門,「義」路兩個路徑,才能進入孔子廟的殿堂。此兩座小門,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歷代曾有整建,目前之建築乃是於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至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整建之貌。在大成門與檽星門間有圍牆時,此兩門亦有鑰匙控制出入,圍牆廢後,成為兩個門洞,以鋪面相連於大成門前之廟埕。在造型上,義門義路為硬山燕尾,脊上各有一對鴟尾,門洞上有橫額分別書有「禮門」及「義路」,兩側牆及山牆上則有小花格窗。(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全台首學台南市孔子廟入德之門為進入明倫堂空間之象徵性入口。入德之門之設置,於清康熙三十九年(一七○○年)台慶道王之麟重建明倫堂時,必然已經設置,此後歷代也曾不斷修建,最後一次乃是於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至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期間進行。就建築而言,現有之入德之門是由中央三開間之主體與兩邊的側室組成面寬五開間之門屋,前後均有簷廊。主體全部為白粉牆,開有三門,均以石材為框,中央最寬,門額題「入德之門」,左右有花格窗:兩側較窄,東邊門額題「聖域」,西邊題「賢關」,與側室相隔之牆堵則有山水彩繪。(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本文撰寫於20070227,所有相片請點閱紫藤相簿集

返鄉之旅_福寶生態園區

  20070217,除夕,返府城過年的第一天,在大甲用過午餐,我們延著台17線南下,經過鹿港後,見到福寶生態園區的指標,毫不猶豫轉入逛逛。

  「福寶溼地」位於彰化縣福興鄉沿海,北與鹿港古鎮毗鄰,南接芳苑鄉,除了銜接鹿港的古蹟觀光資源,酪農、西瓜、豌豆農特產品,及製鞋、木藝家具業,都是全省聞名,福寶沿海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頻仍,造成農田土壤嚴重鹽化,難以耕作而成為荒地,近年來,鄉公所和保育界人士,投入「福寶濕地」的生態園區計畫,讓無情荒地變成有情天。

  「福寶溼地」潮間灘地寬廣,內陸棲地環境多樣,包括農地、漁塭、草澤、水道溝渠等,適合野鳥生存,主要的鳥類有鷺科、鷸科、和秧雞科為主,福興鄉公所並進行城鄉新風貌美綠化工程,棲地保護及營造的工作,讓鳥類能夠長期棲息於此,近年來,棲地復育的工作已略見成效,現有賞鳥小木屋及平台,區中水鳥生態豐富,常有水鳥群飛的壯觀場面,每天都吸引賞鳥的民眾前來,已成為中部地區新興的賞鳥新樂園,而園區利用漂流木所建構的景觀裝置藝術,也已成為「福寶濕地」的地標。

  進入福寶生態園區,步下座車,一陣陣刺鼻的腐臭味飄來,仔細觀察下,原來是蚵農將剖開之後的蚵貝遺留在現場,讓整個生態園區為之扣分不少。

以上福寶溼地相關介紹內容來自於http://forestlife.info/slide/s081.htm

福寶溼地相關地理位置及介紹可參考http://www.fusing-house.gov.tw/fubow.htm

↓鱟(ㄏㄡˋ)的祖先出現於古生代泥盆紀,它數億年來型態沒有改變,因此有「活化石」之稱。鱟身穿馬蹄形重盔甲,有一對單眼,兩對複眼,並拖著一條長長的劍尾,繁殖期時,公鱟會貼在母鱟背上,相依不離。由於鱟的生活與潮間帶息息相關,因此在受到各種人為干擾後,現在台灣鱟的數量已經越來越少,因此鱟也是污染的指標生物之一。

感謝習戎、龍捲風、Vincent諸位大哥告知此名

↓直行的和尚蟹,不同於一般橫行的螃蟹,故又名兵蟹。

↓利用漂流木所建構的景觀裝置藝術。

返鄉之旅_大甲鎮瀾宮

  20070217,除夕,返府城過年的第一天,中午時分,路過大甲用餐,參訪香火鼎盛的大甲鎮瀾宮,也到了大甲有名的裕珍馨購買奶油酥餅。

  香火鼎盛的大甲媽祖廟,是大甲五十三庄民的精神歸依。以前稱做「天后宮」,即今名聞中外的「鎮瀾宮」,大甲鎮民習慣稱它為「媽祖宮」,廟中科儀則慎重的稱呼「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縣大甲鎮瀾宮」。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又稱「媽祖」。

  根據鎮瀾宮:「相傳清雍正八年,福建湄洲人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天后宮請得神像,來台定居大甲,雍正十年,興建小祠,歷經聖跡靈驗,香火鼎盛,而不斷擴建」。

  苗栗縣誌記載:「乾隆三十五年林對丹等捐建,五十五年,吳偏等捐修,光緒十八年林鳳儀等又捐資重修」。日據以前,淡水廳內祀奉媽祖的廟宇,都稱為「天后宮」。大甲「鎮瀾宮」也記錄為「天后宮」。日據以後,文獻資料皆記錄大甲媽祖廟為「鎮瀾宮」。至於何時改?為何而改?地方耆老也都不知道原因。民國七十七年在北邊金亭旁掘出「天后宮」界址碑,才又喚起鎮民對「天后宮」的認知。

  從「鎮瀾宮」字義,應指鎮海安瀾即「鎮住海浪,以供海上往來人船平安」。因此大甲媽祖信仰和大安港的貿易有密切的關係。而大安港於雍正九年闢為貿易港,歷乾隆至光緒年間而不衰,營運高峰,每天進出船隻高達六、七十艘,光緒二十年,每天仍有四十餘艘帆船的出入的紀錄。後來大安港泥沙淤積,至日據末期,已形同廢港。第二次大戰期間,被盟軍擊中的日機,曾嘗試迫降港邊的泥灘,可見港口功能已完全喪失。

  另外,大甲至新竹一帶的平埔族「道卡斯」,據先民的傳述,他們是由大甲的港口登陸,大甲是他們移民入台的原鄉,至清朝時期,他們祖先也篤信「媽祖」。所以大甲這塊土地的發展和港口、海運有深厚的關係,而鎮瀾宮的媽祖正是先民拓展時的信仰依歸。

以上資料來源大甲鎮瀾宮全球資訊網